《史学史研究》2023年第3期目录及内容摘要
目 录
中国古代史学
晋、魏追迹夏代与《纪年》《厚父》的古史观
周秦汉;廖名春
宋元传记资料中的夏竦形象塑造及其政治文化背景
刘 敏;邓洪波
中日实录史学比较研究
谢贵安
中国近现代史学
从相知到相离:傅斯年与岑仲勉关系考论
张 峰
阎宗临的欧洲封建制度研究析论
张 炜
新时期传承中国传统史学思想与方法的再思考
刘丹忱
外国史学
亲眼所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与中古拉丁欧洲传记的转型
李隆国
圣维克多的休的《编年史》编纂及其理论蕴含
程利伟
约阿希姆的普遍历史观念
夏玉丽
方志学
《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的撰述旨趣及学术价值
张文华
史林偶拾
《尚书》类文献《参不韦》与夏启继位的合法性
李 锐
“三纲”观念形成考论
黄国辉
纲目体生成史论
张赟冰
学术信息
探寻经史关系历史,彰显民族史学特点
——四卷本《中国经史关系通史》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徐冯媛;王 松
史学精粹
史学精粹
内容摘要
晋、魏追迹夏代与《纪年》《厚父》的古史观
周秦汉;廖名春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摘 要:夏墟之上的晋、魏两国都曾尝试追认和承袭夏代的政治名位,以巩固政治与军事地位,可谓“晋魏承夏位”。晋平公举夏代郊祭以祀鲧,暗示晋国能够取代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与三代等视之。魏惠王更是以夏代的后继者自居,称夏王,乘夏车,迁夏都,以天子之礼自居,在诸夏中争夺正统。魏史《竹书纪年》呈现出“夏—殷—周—晋—魏”的历史序列,抬高晋、魏两国的地位。汲冢书与清华简《厚父》皆不持禅让说,默认“禹启世袭”,肯定嫡子启的合法性。这种古史观与三晋政治密切相关:有利于巩固君主制,强化嫡长子继承制,防范能臣干政,为“魏承夏位”奠定了历史文献的基础。《纪年》“益干启位”是战国三晋人造作的逆反古史,目的是消解禅让说对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夏史;郊祭;魏惠王;《竹书纪年》;《厚父》
宋元传记资料中的夏竦形象塑造及其政治文化背景
刘敏;邓洪波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摘 要:在宋元传记资料中的夏竦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英宗忌惮仁宗旧臣,为援引亲信张本,在《夏竦神道碑》中塑造了东宫旧僚的夏竦形象,并对《仁宗实录·夏竦附传》的书写产生了重要影响。夏竦在对夏问题上与神宗开边之策不合,导致了神宗时期《两朝国史·夏竦正传》中夏竦形象的“奸邪化”,而此时曾巩在《隆平集·夏竦传》中塑造了别于国史的夏竦形象,却秘而不宣。王称在《东都事略·夏竦传》中将夏竦与庆历诸君子的矛盾描写得更为丰满。元朝史臣对《两朝国史·夏竦正传》作了细节修改,最终形成《宋史·夏竦传》。了解夏竦的形象塑造及其政治文化背景,既可重新认识夏竦及仁宗政局,也可观时代的变迁。
关键词:夏竦;庆历新政;形象塑造;政治文化背景
中日实录史学比较研究
谢贵安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摘 要:中日两国的实录都是东亚文化圈中的特殊史书,皆针对最高统治者展开记录。中国实录始终以皇帝为记载对象。日本由于最高权力从天皇下移到幕府再回到天皇之手,其实录记载对象也随之变动,出现了既记载天皇,又记载将军的特殊情况,但是始终都以最高当权者为记载对象。在实录修纂机构上,中日皆属官方所设,性质并无二致。在修纂体例上,中日实录基本相同,多采用“编年附传”体。但是,日本实录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德川实纪》分为正编和附录,就为中国实录所无。日本实录在仿照中国实录修纂之时,同时受到日本特殊政治架构和“封建”制度的影响,使其实录在记载对象和修纂体例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反映出东亚文化圈中史学在从中心向边缘的传播中,会出现接受和改造同时进行的情况。
关键词:实录;史学;中日比较;东亚文化圈
从相知到相离:傅斯年与岑仲勉关系考论
张峰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傅斯年与岑仲勉是中国现代学术谱系中两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史学家,两人之关系经历了从相知到相离的过程。岑仲勉早年侧重中外史地研究,志在与国外汉学家交流与竞胜,这种“预流”的学问暗合了傅斯年与域外汉学角逐的理念,于是也成为他进入史语所的入场券。岑仲勉与傅斯年的分道扬镳,表面看来缘于岑氏在史语所中“逾越”中古史而从事上古史与语言学研究,超出了工作范围,实则折射出以傅、岑为代表的现代史家对于采取何种路径建构自身话语体系和推动史学专业化的认知分歧。
关键词:傅斯年;岑仲勉;域外汉学;研究范围;史学专业化
阎宗临的欧洲封建制度研究析论
张炜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
摘 要:欧洲封建制度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世界史学界颇为关注的论题,在多部较为流行的西洋史著中皆有论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阎宗临对此问题用功甚勤,先后完成或发表数篇相关论著。从其手稿和发表的印刷作品来看,他注重从词义概念入手,对欧洲封建制度的起源与特点予以较为全面的审视。他将封建制视作一个整体,在涉及土地所有权问题的同时,还对仪式、血缘、蛮人入侵等因素在该制度形成中的作用多有着墨,并提出“封建主义是欧洲历史的起点”等论断。与之前中国学者对此问题的认识水平相比,其研究不论在深度与广度上皆有所超越,并与欧洲的封建主义研究传统在问题意识与研究方法上形成某种呼应。
关键词:阎宗临;欧洲历史;封建制度;文化史观
新时期传承中国传统史学思想与方法的再思考
刘丹忱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并非古代史学的自然延续,历史观和方法论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第一阶段新史学不自觉地对传统史学有继承和转化,尚未将其思想、方法丢失殆尽。唯物史观全面引入中国史学所带来的最显著进步是在历史观上,使中国历史的建构模式得到合理的解释。改革开放后大陆地区开始热衷于吸收欧美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并未重视传统史学研究继往开来。整体而言,中国大陆地区的史学人才对于传统史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严重缺失。世界范围看,历史学碎片化是二十世纪后期的普遍现象,历史学家通过明确的方法把历史进程的各部分变成整体的本领渐渐丧失。随之而来的便是历史学在跨学科研究中的自主性问题,史学已逐渐沦为给其他学科研究提供原材料的“资料员”角色。最近一二十年间,对整体历史观的探讨在西方史学界悄然回归。我们认为,今天的中国史学需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通史精神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避免碎片化研究的倾向;重拾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回答时代之问;同时打通经史,使经与史的研究良性互动,这样有利于中国传统史学思想的析出,有利于中国特色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利于传统史学研究方法的传承。可以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史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国传统史学;继承;历史学科自主性;中国特色史学理论
亲眼所见: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与中古拉丁欧洲传记的转型
李隆国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摘 要:长期以来,学界比较研究艾因哈德的《查理大帝传》与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十二帝王传》,尤其是在加洛林文艺复兴的文化背景之下讨论二者的联系。其实这两部作品在史源限定原则上存在重大差异,尽管借鉴古代传记依类叙事结构的写作原则,艾因哈德引入亲身见闻作为史源限定原则,不仅成功地树立了自己的叙事权威和可信度,而且还将神似与形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艾因哈德复兴了拉丁文君王传记之后,继起的类似传记则转而采纳了编年体例,从而强化传记的叙事与形似色彩,而淡化其神似色彩。中古拉丁君王传记也就具备了独特的写作体裁。
关键词:《查理大帝传》;艾因哈德;编年体;传记
圣维克多的休的《编年史》编纂及其理论蕴含
程利伟
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摘 要:《编年史》作为圣维克多的休在12世纪拉丁西方变革时代所撰写的一本历史教科书,其内容编纂彰显了一种既遵循传统又追求革新的时代精神。一方面,休从理解《圣经》与服务信仰的历史教学目的出发,因俗随时地对该书的文本结构、具体内容以及书写体例进行了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简洁、有序的图式文本。另一方面,他在贯彻其普遍史理论时,从时代变革出发肯定了犹太人在救赎史中的作用,从而对传统叙事路径进行了革新,探索出了一种发展系统神学的方法。面对古典文化复兴与基督教传统的碰撞,休在传统和革新之间采取了一种中庸调和的态度,这正是《编年史》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编年史》;圣维克多的休;历史编纂学;12世纪文艺复兴;拉丁西方
约阿希姆的普遍历史观念
夏玉丽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 要:在普遍历史观念主导下看待和书写历史,是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这一观念大致经历了政治的、宗教的和理性的三种样态。在西方普遍历史观念从宗教演变为理性样态的过程中,12世纪意大利基督教思想家约阿希姆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在人类世俗历史的框架中,构建出一种类似于基督教上帝拯救历程理论的普遍历史观念。这种观念虽仍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但其侧重从尘世生活和人的能动性角度,理解整个人世历史的演进。这使其历史理论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质,可被视为西方现代以理性为主线的普遍历史观念的原初形态,构成西方历史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
关键词:约阿希姆;普遍历史观;历史神学;历史哲学
《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的撰述旨趣及学术价值
张文华
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摘 要:川渎异同”是《读史方舆纪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创设有着特别的用意,体现出顾祖禹承继“志河渠”传统的学术旨趣、心中有天下全势的战略思维以及关心国计民生的忧患意识。顾祖禹广泛采集资料,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川渎异同”中集中记载了黄河、淮河、汉水、长江、盘江以及漕河、海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探索大江大河的河道变迁趋势及其规律,具有启迪思想、开拓视野的作用;从天人关系的哲学视野审视问题,对人地关系作出深入探索,对于研究人地关系问题具有启发意义;阐释地名得名原由,是研究地名的宝贵资料;辑录水利河工史料,可为研究治河学说史提供依据。
关键词:《读史方舆纪要》;“川渎异同”;顾祖禹;学术价值;经世致用
排版:李理